为什么要推进中国制造向智造升级
2013年4月,德国政府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以西门子、SAP为首的德国工业和IT巨头将这一概念迅速引入了其工业软件和生产控制系统,并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推进。此后,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巨大挑战和巨大机遇,所以在2015年3月,总理在全国两会上作《政府工作报告》时首次提出“中国制造2025”的宏大计划。彻底引爆了“物联网”、“智能制造”、“工业云计算”等概念。
其实早在2009年12月,美国就公布了《重振美国制造业框架》,2011年6月和2012年2月,又相继启动了《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和《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推行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2012年,美国人提出“工业互联网”,并由GE提出概念,IBM、思科、英特尔、美国电话电报公司四家公司发起建立了“工业互联网联盟”。
大家都知道“工业2025”分三步走,我们做了以下总结:
第一步是截止2025年,基本全面迈进“工业互联”时代,并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将环保可持续发展工作做到世界前列,将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与工业互联网行业整合达到万物互联。
第二步是截止2035年,我国制造业拥有独立的创新能力,并在重点领域实现全产业链世界顶尖水平,全面实现工业化。
第三步: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中国不但要成为制造业大国,更要成为制造业强国。在重点领域具有话语权并制定标准。
说到互联网,做实体经济的实业家们通常都说是“泡沫经济”,其实这是不对的。首先互联网毫无疑问已经成为现代商业最大的渠道,所以催生了谷歌、阿里巴巴、百度等这些互联网巨头,无论在经济上行或者下行的时候,广告总是能吃得开。另外因为免费共享的特性,互联网迅速成为了社会基建,拥有巨大的受众和影响力,也催生了“大数据”,直接影响到了所有的商业决策。互联网起步阶段,中国人凭借着巨大的人口福利在弯道上实现了互联网行业的超车,这其实是中国现在的“工业互联网”、“工业2025”最大的优势,为什么说是巨大的优势?
在我们看来,总理提出的工业2025是一个非常实在的、脚踏实地的概念。众所周知,中国工业出于世界工业链的中低端,拥有最大的市场却受制于欧美的标准和技术。在规模经济时代,很多技术含量不高的制造业靠规模和营销取胜。但是随着改革开放这么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需求侧的个性化需求日益突出,直接导致了很多产业无法像传统行业一样靠资金和规模取胜,这几年中国制造业不好过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门槛低的行业同质化太厉害最终只能拼价格,拼到最后大家都没有了利润,最后便宜了国外的高端设备厂商。
“工业2025”提出恰逢其时,需求侧方面,因为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市场,中国的互联网行业已经成为世界顶尖水平,在需求侧拥有无语能比的号召力,也积累了全世界最大的“大数据”,已经能够为各行各业输出需求。供给侧方面的改革和升级势在必行,那么到底怎么去做?这不是简单的通过信息化的升级,装备的升级就能做到的。
我们认为,要实现2025的目标,第一步,就是各制造业“头脑风暴”的执行,要拥抱这个时代,不能因为过去的成果沾沾自喜固步自封,让正确的执行者处于正确的岗位上是极其重要的;第二步,物流自动化的建设势在必行,自动化物料流转,自动化进销存等省人省力省空间,物流自动化发展很快配套齐全,具备非常好的实施性。并且与智能制造贴合紧密,通过物流自动化的发展倒逼生产环节的信息化和装备的升级是非常有效的。第三步,改造设备让设备互联,能采集数据,提炼“大数据”,分析数据得出降本策略,分析数据提供决策支撑,分析数据推进装备升级,同时积极拥抱终端渠道,也就是我们说的互联网。第四步,智能装备的引进或制造,有了需求侧的需求指导,有了前面三步的基础,智能装备就有可能去通过标准化的手段实现非标的产品。
最终,工业物联网、互联网、智能装备的结合实现了高效的决策和执行,必将带来生产成本的降低和利润的增长。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毫无疑问将成为工业2025时代的先行者,在巨大的挑战和机遇面前,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为中国工业做贡献,为世界工业做贡献。
上一篇:无
下一篇:日本工业脊梁的未来